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3-04-28 12:39編者按:第二屆吉狄馬加詩歌及當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討會在昭通學院召開,研討會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當代彝族作家作品領域枝繁葉茂的精華養分。本報現將部分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參會討論的真知灼見摘錄片段,以饗讀者。
《肝膽記》是一部再現烏蒙山區民族精神的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國危族殆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烏蒙山區漢彝兩族青年胡笙和烏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計私仇、捐棄前嫌、同仇敵愾、共抗外辱,攜手建設烏蒙的感人歷程,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共同進步的頌歌,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美好品質,彰顯了各族群眾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故事環環相扣,主題深刻,值得一讀。
呂翼這部小說,縱橫捭闔,氣勢恢宏,故事引人入勝,情節扣人心弦。人物眾多,卻個性鮮明,鮮活的形象躍然紙上,令人不忍釋卷。呂翼在書寫民族苦難史的同時,也謳歌了共產黨引領下,血濃于水、情同手足的民族情誼。小說挖掘了人性深處的美好與善良,丑惡與卑鄙。成功塑造了胸襟開闊、性格豁達的正面人物的同時,也寫活了奸猾、陰暗,自私、丑陋的底層小人物。
呂翼的小說《馬嘶》寫動物之痛,寫人物的悲苦,寫時代的背景和變遷,也寫民族之間的融合與撕裂,通過棗紅馬的命運力圖表達出我們對底層的關注和社會良善的思考,其間的情感、傷痛,善良、丑陋,地域文化、人物命運通過作品呈現出來。我們從一匹戰馬悲哀的嘶鳴聲里,不但讀出英雄的境遇,而且讀出民眾人性的美丑善惡。
呂翼站在歷史的洪流之中,認真審視那個時代的悲劇和苦難,不評價、不掩飾,以局外人的身份解釋昭通人疼痛的歷史。在悲劇和苦難的敘事中,小說描繪了昭通農村的閉塞與艱苦,展示出農村百姓堅韌的生命力量,在文字敘述中我們不難看出作家深切的人文關懷。
不同的四雙鞋,代表著不同的人生選擇。無論在任何社會,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一雙或幾雙鞋來滿足肉身或是靈魂。只是,我們不該被“鞋”所困,更不能因“鞋”迷失。有時候,我們需要用“鞋”來裝飾外在的人生,也需要用“鞋”來滿足內在需要。但不管是哪一種選擇,都需要保持最起碼的底線。
《肝膽記》講述了金沙江畔兩個民族的平凡人,在自己的小情懷,遇到了民族大義的時候,求同存異共克時艱,譜寫了民族融合中,生死相依、肝膽相照,彼此溫暖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大義面前,沒有消除不了的隔閡。
在呂翼的作品《冤家的鞋子》中,誰最終會成為鞋的主人?讀者在猜想中也在選擇,這雙鞋到底穿在誰的腳上更合適?當讀者在內心開始選擇時,讀者和開杏一起經歷了一個堅決不給到后悔不給再到找不到給處的心理變化過程。這雙鞋使小說成功地讓讀者進入了一個兩難未知的結構。這種結構“表現了人和人生的復雜的多面,復雜的多面使人感覺到人生的豐富和我們容易卷入的可能性,這一點非常重要?!?/span>
《冤家的鞋子》是呂翼老師近幾年創作的一個分水嶺,之后創作了包括獲得第12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的《馬嘶》和《命定的石頭》《是否愛》《肝膽記》在內的多部作品。其作品里的人物,大都體現了烏蒙山區的大山精神,這其實也恰好體現了呂翼老師本身就具有的這種品質——謙遜、誠實、有韌性、有擔當。即使現在公務繁忙,也依然堅持寫作,筆耕不輟。正是這種堅持、堅守、不放棄,才有今天的很多收獲。
呂翼立足于滇東北大地,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在《風過楊樹村》中書寫了一批在現代化進程中找不到出路的生活群體,他們一邊承受著經濟、人性、情感和權力等帶來的創傷,一邊又不得不在沉浮中掙扎,直擊著現代化發展中的被遮蔽面,為審視現代化下鄉村社會的發展開辟了一個新的視點,其對楊樹村人創傷體驗及創傷之后復原選擇的呈現和創傷形成的歸因尋找,則為其暗點的解決提供了導向。
呂翼在《馬嘶》通過對女性心理、行為和語言的描寫,揭露出女性意識剛開始萌芽發展但還沒有完全形成自覺,女性意識還處在一個過渡階段。隨著時間的推進,可以看到女性意識作為新時代女性對獨立和平等的成長實踐,獲得在經濟和人格上的獨立自主,看到在個體與家國之間,女性在現實存在的社會群體之中去積極加入救亡圖存的事業。
呂翼的小說語言是他生活經驗的容器,精神立場在他的語言里呈現得淋漓盡致,他用獨特的語言形式來表現人生和社會經驗,為讀者提供一種極具個性的敘事文本。那些串成線的情節可以編造,細節卻是真實的,是他在以前和現在正經歷著的,是在漫長時光里的積淀物,他寫的一切都在生活中去提取,是他個人的語言經驗與社會大眾的普遍的語言經驗達到了高度契合。
從呂翼早期的《割不斷的苦藤》《土脈》《風過楊樹村》到《來自安第斯山脈的欲望》《馬嘶》《肝膽記》,都是打著昭通標識的現實記錄,這些反映時代變遷、社會變革、人性復雜的作品,在特殊背景下,散發著各色人物的光芒。作為彝家漢子,呂翼的血液里流淌著對天空和大地的敬仰,他的文字充滿著對家園和故土的熱愛,他的作品多為凡人立傳,體現小人物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肝膽記》是寫那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也是寫自己失望與希望,是寫那些腥風血雨,也是寫對過往的刻骨與不舍。我承認,在主人公落難的時候,我寫得愁苦,他們在命運的漩渦里掙扎、碰撞、起伏、愛恨和生死。但這樣的糾結,讓故事更生動,讓人物更飽滿,使愛恨更復雜。這樣一種糾結,起承轉合,成就了這個作品。
昭通日報記者:陳允琪/文 聶孝美/圖
校對:彭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