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3-04-28 17:00編者按:第二屆吉狄馬加詩歌及當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討會在昭通學院召開,研討會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當代彝族作家作品領域枝繁葉茂的精華養分。本報現將部分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參會討論的真知灼見摘錄片段,以饗讀者。
伴隨他的智識、視野以及閱歷的增長,吉狄馬加的詩歌基于地域和文化傳統,逐漸建立起了一個超區域的主體性,從而使他的詩藝在民族與地域文化傳統和世界主義與人類情懷之間馳騁。與此同時,他的詩歌也在此過程中,兼具民族性、中國性和世界性。他的詩歌從未放棄過對他所在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的書寫,他的詩歌也從未在這個多元的世界刻意強調差異,而是試圖在差異中尋求人類共同苦難的出口。
李騫的《彝王傳》從彝族民間傳說中挖掘歷史素材,是一部具有神奇色彩的抒情長詩著作,是詩人對自己民族文化和烏蒙故土深度思考的結晶?!兑屯鮽鳌贩譃樯现邢氯?,分別為“橫空出世”“繁殖之神”“六祖分支”三個部分。在長詩中,詩人以彝王驚世駭俗的非凡經歷和心懷彝人百姓的善良本性入筆,展開詩的聯想,熱情謳歌了彝族人民追求和平自由的理想和勤勞勇敢、團結友愛、富于創造的民族精神。
詩歌的生長,必須暢達而真摯,但詩歌不能普世,詩歌只能與有緣的人相遇,然后被理解和被熱愛。阿茲烏火說:“詩要傳達一種聲音,讓讀詩的人讀懂。”生活閱歷的增長,生命經驗得以純熟,阿茲烏火把時光的碎片凝練成至簡的大道。阿茲烏火詩集《前世山 今生雪》屬于去民族化寫作,詩人的寫作過程幾乎沒有族群元素、習俗及形態的體現。阿茲烏火的“痕跡詩學”在日常與行走中,鐫刻下生命的過程,詩句凝固時間,時間也摒除著成長的麻木。
李騫的《彝王傳》憑借其充滿個人生命體驗下的主觀奇異想象與充滿文化尋根意識的民族史詩性書寫,在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界,引發了一定程度上的熱議,使這部長詩在呈示艱難的族群奮斗史的同時,也體現出極具特色的審美張力。其驚奇化的陌生化效果與卓殊的戲劇化表達,締構出雄渾的史詩性品格,激發了讀者在歷史與現實、虛構與民俗、神話與原型之間探求互文的閱讀快感,讓讀者獲得了更為豐贍的審美體驗。
吉狄馬加的詩歌利用符號形式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原始神性的隱喻。詩人一生都受彝族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將文化中神性的隱喻融于自己的詩歌中。在詩歌中體驗個人與宇宙之間的神秘聯系的同時,以符號的審美形式將自然轉化為超自然的過程中,超自然的體驗再一次由符號意象轉化為對原始信仰與生命力的表現,這種自我的情感理念注入了他對彝族人民靈魂神性,文化自信的終極關懷。
縱觀周祖平的詩歌,沒有故弄玄虛的語焉不詳,沒有孤芳自賞的無病呻吟,他的詩歌底色有著紅色的熱烈,金色的溫暖,綠色的清新,其格調是昂揚向上的,催人奮進的。周祖平對現實生活始終保持深切關注,他的部分詩作,或手握利刃解剖社會病癥,或心懷悲憫關注弱勢群體。周祖平的詩作具有詩歌應有的韻律美和節奏感,語言通曉流暢,朗朗上口,易于被大眾接受和喜愛。
昭通日報記者:陳允琪/文 雷明娟/圖
校對:彭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