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3-04-28 17:00編者按:第二屆吉狄馬加詩歌及當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討會在昭通學院召開,研討會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當代彝族作家作品領域枝繁葉茂的精華養分。本報現將部分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參會討論的真知灼見摘錄片段,以饗讀者。
吉狄馬加是詩性土壤里生長起來的國際化的詩人,他不僅是一個個體詩人,也是一個身具多種才華的歌者和畫者。故土的意義與養分養育他成為中國詩人,在一步步成為世界詩人的同時,他時刻不忘進行一次次的現實與精神的幻想。他認為“詩”與“歌”不可分離,是謠曲土壤讓他的詩具有了強烈的音樂性——“文字中可以聽出音樂式的節奏和協和”,他以史詩般剛性又溫柔的詩句表達和訴唱世間一切的美好,撫慰那一顆顆曾被傷害的心靈。
吉狄馬加運用現代性話語,在一個同質化嚴重的大時代里執著講述邊緣民族故事,傳承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構建起一個既具有世界格局、又有鮮明“異質”文化特色的文學話語空間,呈現一個充滿神秘、神性意味的原型世界——民族歷史原型和民族文化原型。借助原型,吉狄馬加的創作奇妙地消泯了時空差距,以現代藝術手法將古老的族群歷史記憶、民族情感作了現代性表述,在神秘、強大的潛意識的導引下無限接近歷史現場。
吉狄馬加在長詩《裂開的星球》里,敏銳地意識到在當下,我們身處歷史的劇變中,“這是巨大的轉折,它比一個世紀要長,只能用千年來算”。詩人“更應該承擔起引領人類精神的崇高使命,要把捍衛自由、公平和正義作為我們共同的責任……我們要用詩歌去打破任何形式的壁壘和隔離,要為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合理和人道的世界作出我們的貢獻”。
詩人吉狄馬加豐碩的作品始終保持著旗幟鮮明的美學風格,彰顯詩人堅實的自我價值與文化底蘊,為文學世界灌注奔騰不息的中華民族文化活力。意象的獨特與內涵的豐盈成為文學表達的寶貴特性,從空間維度來審視吉狄馬加的詩歌中的地理書寫,可以探尋吉狄馬加詩歌內在精神血脈的密碼,尋找更多跨地域、跨民族的多樣性文學書寫的策略。
吉狄馬加是一個族群的修辭學家,是語言的創造者。在他看來,“詞”即萬物,而萬物皆有靈,也就是說“詞”即有靈的萬物。他要尋找的“被埋葬的詞”,這些具有啟示性、啟明性和神秘性的詞,它們光一樣照耀我們,火一樣溫暖我們,秘傳知識一樣啟示我們……對于吉狄馬加這樣一位火焰“思想家”,他在發光行為中自我凈化,光照與火確是一種征服,他被光與火吸引與凈化,“光是火的一種超價值評價過程”(巴什拉《燭之火》)。
我的故鄉與吉狄馬加的涼山僅一江之隔,他在現實與詩歌中多次禮拜過的“茲茲普烏”距我的老家昭通歐家營只有幾公里的路程——是一個脫離神話之后還可以指認的神袛——我曾多次佇立在那兒,幻想阿普篤慕的大軍風暴一樣略過西昭通膏腴般的土地。所以,在閱讀他的詩歌的過程中,我明顯地存在著兩個身份:第一個身份是高貴儀典上沉默而又悲情的聆聽者,第二個身份是探險者。當然,在兩個身份中,我更喜歡第一個身份,古老的精神屬性,現代性的嗓音,虛實同構的語詞場域,我感覺中的吉狄馬加,儼然是一個2020年代活潑潑的赫比施祖,他在今天的石姆木哈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說唱作品之一。
昭通日報記者:陳允琪/文 譚光吉/圖
校對:彭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