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3-04-27 09:19“世界讀書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義在于讓每一天都成為“讀書日”。
“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盡管從名稱和發起看,世界圖書日最初的本意應該更偏向于“就書說書”;不過發展到今天,“讀”的意義和價值得到更多的強調。書就是用來讀的,束之高閣的書固然有其意義,但只有讀起來、討論起來,這本書才能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2022年4月23日,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在北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大會的賀信中指出,“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之氣?!辈⑻岢觥跋M鐣紖⑴c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
閱讀的價值和意義,在世界各地應該是共通的。我國自古就有“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多少古哲先賢,都有一套關于讀書的見解;近代以來,眾多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社會名人,都是讀書的忠實擁躉。在國外,這樣的傳統和習慣是差不多的。有一張老照片讓人震撼:1940年,英國遭受了德國的空襲,位于倫敦的荷蘭屋圖書館也未能幸免,但有3位讀者不顧斷壁殘垣和硝煙彌漫,站在沒有倒塌的書櫥前閱讀了起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依然沒有忘記閱讀。閱讀,可以帶給我們勇敢面對現實的勇氣,也可以帶給我們“詩和遠方”。
設立“世界讀書日”,其目的在于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但在生活節奏快速的今天,人們閱讀的時間卻少之又少,閱讀量也不夠,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6本。身處網絡時代,很多人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觀看網劇、短視頻和網絡社交上,走馬觀花式的網上閱讀代替了深度思考的紙質閱讀,信息的碎片化直接帶來了注意力的碎片化。這種形勢下,我們尤其要保持理性、保持自我,沉靜下來、行動起來,成為清醒的閱讀者。
“世界讀書日”只有一天,但它的意義在于讓每一天都成為“讀書日”。我們不妨以閱讀為起點,利用碎片化時間去讀書,如上下班的路上、排隊等待的時間等。把碎片化的時間利用好,就可以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享受更多閱讀的樂趣,讓我們的知識儲備得到更好的補充。至于選書,則視個人需要而定。當你還是學生,首先要看的就是教材和老師指定的書籍;當你開始工作,可以多讀一些與本專業相關的書籍;當你百無聊賴,看看手邊的書也無不妥……
總之,無論是自己需要的書,還是自己喜歡的書,只要開始閱讀,都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涵養文化。
作者 余國鵬 吳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