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2-10-19 09:5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睘殍T牢各族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綏江縣結合當地多民族共居的實際,以“十進”為載體打造“金江石榴紅”品牌,推進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
綏江縣國土面積761平方公里,轄5個鎮43個村(社區),居住著漢、苗、彝等33個民族,總人口17萬,其中有少數民族2018人。
民族團結進社區
唱響和諧友愛之歌
“福興社區兆家壩,電梯樓房城市化;公路兩旁人行道,東西南北是綠化;衛生環境人人夸,干干凈凈到每家;聽黨話來跟黨走,福興社區是我家……”走進綏江縣最大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兆家壩福興社區,一首悠揚悅耳的曲調響徹云霄。記者循聲來到社區養老中心,老年合唱隊正在演唱由社區群眾向平方填詞作曲的歌曲《初心記在心 黨恩永不忘》,幾位中老年人面帶微笑,放聲歡唱著新家園的美好生活。
2018年年底,占地580畝、下轄望江、鳳凰、馨安、康寧4個小區的福興社區建成,來自全縣5個鎮13個民族的貧困群眾易地扶貧搬遷到這里。綏江縣委、縣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建成了社區15分鐘生活圈,學校、超市、活動中心、就業扶貧車間等一應俱全,徹底改變了各族群眾上學難、就醫難、辦事難,1775戶6820人的多民族社區在綏江縣城西北邊奏響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新樂章。
民族團結進鄉村
苗寨蝴蝶促振興
板栗鎮羅坪村位于綏江縣南部,國土面積30.9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民小組129戶572人,其中苗族占全村總人口的32.3%,是綏江縣唯一一個苗族聚居苗寨。
“以前我們羅坪村的苗族都生活在木瓦溝,交通閉塞、沒有網絡,住在低矮的瓦房里,到了冬季,房子里邊全部是冰柱?!笔朗来钤诖笊嚼锏拿缱逋麖堄褟娬勂鹑缃竦纳钭兓傆姓f不完的話。他介紹,他和同村的苗族同胞以前都住在偏僻高寒的茫茫大山中,走泥濘路、住土坯房、睡杈杈床、烤木炭火,刀耕火種,人畜混居,生活環境非常惡劣。易地扶貧搬遷后,家家都住進了小別墅,戶戶都通網絡,車能開到家門口。
2016年,在綏江縣委、縣政府領導下,板栗鎮黨委、鎮政府按照“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堅守“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原則,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精準脫貧納入工作重點,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增強群眾自身發展能力,解決苗族群眾安居之憂,并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努力將羅坪苗寨打造成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如今的羅坪苗寨,依托生態發展竹產業,運用“互聯網+”推介苗族文化、發展旅游業,讓村民生活有保障,各民族間鄰里守望、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相互通婚,共同繪制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民族團結進步絢麗畫卷。
民族團結進學校
齊心共育“石榴籽”
要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綏江縣職業高級中學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155名教職工齊心協力,把課堂和校園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陣地,打造“三五”教學特色,將在校學子培育成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石榴籽”。
“五個互相”營造良好校園氛圍。學校黨支部以黨建為引領,把民族團結與教學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定期開展教師培訓、黨員網格化掛鉤幫扶各族學生等活動,促進各民族師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促進。
“金江石榴紅”百姓大舞臺進行文藝演出。 通訊員 馬志明 攝
“五個認同”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學校整合中華文化、歷史、政治,將《民族常識教育》《中華大家庭》等作為教育重點內容,高一、高二年級每學期不低于40節、高三年級不低于20節民族團結課時,通過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增強師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
“五個一活動”鑄牢民族團結意識。學校通過讀一本民族團結的好書、唱一首民族團結的歌曲、講一個民族團結的故事、開展一次民族團結經典誦讀、寫一篇關于民族團結主題的文章,實施各族學生交流計劃,推進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進景區
石榴紅長廊潤物無聲
綏江縣城內,有一條近1公里長的“金江石榴紅”文化長廊逶迤在金沙江畔。長廊分別呈現愛國常識、平語近人、偉大精神、唱響贊歌、綏江歌曲、中華文化、綏江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的民族團結故事、看美麗綏江變化9個部分民族團結內容。游客或駐足閱讀,或掃碼觀看,這條休閑步道回蕩著綏江各族兒女團結友愛攜手進步的新時代旋律,沁潤著每位游客的心田。
近年來,綏江縣圍繞創建省級、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目標,開展民族團結進機關、企業、社區、鄉村、學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宗教活動場所、醫院、駐綏部隊、景區“十進”活動,把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開展得有聲有色。與此同時,綏江縣還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開展“金江石榴紅”品牌培育,實施包括一個“金江石榴紅”示范長廊、一個“金江石榴紅”主題公園、一個“金江石榴紅”示范陣地、一個“金江石榴紅”融媒體矩陣、一個“金江石榴紅”宣講團、一個“金江石榴紅”民族團結志愿服務隊、一個“金江石榴紅”大舞臺的“七個一”工程,形成具有綏江辨識度的“金江石榴紅”集群效應,不斷提升綏江民族團結進步影響力,擴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覆蓋面。
昭通日報實習記者:馬 純
本組照片除署名外,均由綏江縣民宗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