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昭通新聞網
2022-10-19 09:4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實現這個心愿和目標,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span>
感恩共筑中國夢,和諧奮進新魯甸。 通訊員 丁世新 攝
感恩共筑中國夢,和諧奮進新魯甸。魯甸縣居住著漢、回、彝、苗、布依等14個民族,有2個民族鄉、22個民族村(社區)、119個民族自然村、253個民族村民小組,有少數民族人口10.27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1.4%,是典型的多民族雜居地區,是全省28個協調民族工作重點縣之一。近年來,魯甸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逐年增強,各族人民笑開顏。
龍頭山鎮:
共過紅火幸福日子
2014年8月3日,一場突如其來的6.5級地震打破了魯甸縣龍頭山鎮寧靜的生活,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地震發生后,全國各地搶險部隊、醫務人員、志愿者緊急馳援災區參與抗震救災工作,體現了在大災大難面前,中華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意識。
苗寨溝里的新生活 丁世新攝
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龍頭山鎮甘家寨過渡安置點考察,殷殷囑托當地干部群眾:“對今后的美好生活要充滿信心?!苯陙?,龍頭山鎮黨委、鎮政府帶領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舞起了重建和開發的“龍頭”,實現了“恢復重建完成之時,就是災區脫貧之日”目標,形成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發展繁榮”的良好局面,讓龍頭山各族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龍頭山鎮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干部教育、群眾教育,納入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黨支部“三會一課”和黨校培訓內容,全鎮各站(所)、村(社區)協調聯動,抓源頭、抓根本、抓關鍵少數,扎實抓好學習宣傳。通過定期組織群眾召開院壩會、座談會、宣傳講座、主題宣講等系列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方式,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心,引導各族群眾互幫互助、感恩自強,真正做到全鎮干部群眾都是民族團結的“宣傳員”“實踐者”。2021年,龍頭山鎮被命名為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
卯家灣安置區:
共享新城新生活
晚秋之際,走進魯甸縣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只見棟棟高樓拔地而起,社區服務中心、學校、醫院、超市、文化廣場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寬闊筆直的道路上車輛穿梭,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
2018年以來,魯甸縣秉持“不是建一個安置區,而是建一座新城市”的理念,在昔日的荒坡上建起了一座美麗新城,來自魯甸、巧家、永善、彝良、鹽津5個縣的偏遠山區群眾9100戶3.9萬余人,搬出大山,在縣城開始了幸福新生活。
安置區黨工委成立以來,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圍繞“安家、樂業、致富、融合”開展各項工作,引導各族搬遷群眾團結一心建設美麗家園,讓民族團結之花競相開放。雨露社區共有漢、回、彝、苗、布依等13個民族的2693戶12633名搬遷群眾在這里生活。面對各族搬遷群眾對新環境不適應、新電器不會用等問題,社區黨員干部堅持手把手教、一對一帶,一次不會就教兩次,一天不會就教兩天。從教群眾如何乘坐電梯、使用馬桶,到幫助群眾拓寬就業渠道、實現增收致富,他們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幫助群眾適應新生活、融入新生活,用溫暖行動把安全感和幸福感放進群眾的心里。
魯甸縣第四小學:
共育民族未來之花
音樂課上,學生們唱著祖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閱讀課上,學生們朗誦著《祖國在我心中》……這是近年來魯甸縣第四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精彩之筆。
魯甸縣第四小學以“崇德尚文”為辦學理念,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于辦學治校、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各環節,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課程、融進課堂,通過學、說、創、唱、畫,在每一位學生心里播下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為此,學校創設書吧、誦讀室、舞蹈室、古箏室、書法室、美術室、手工室等特色教室,推動學校各民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促進各民族師生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學校將每年的5月作為“民族團結”創建月,開展“六個一”(即開展唱一首民族團結歌曲、創作一幅民族團結書畫、講一個民族團結故事、制作一份民族團結手抄報、開展一次民族團結主題隊會、寫一篇有關民族團結的作文)專題活動,使學生了解民族知識、民族政策,進一步促進各民族學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學校因此榮獲昭通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榮譽稱號。
云南理世集團:
共創民族團結典范
云南理世集團創建于1996年10月,經過20多年的穩步發展,由一個小型食品廠發展成為現代集團企業,已連續五屆被認定為“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榮獲“云南省百戶優強民營企業”“云南省質量標桿企業”等多項殊榮,其生產的高原鮮切薯片“嚕咪啦”被評為“中國薯片十大品牌”和云南綠色食品牌“十大名品”。
云南理世集團有近三分之一的職工是少數民族,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當民族團結石榴籽,做守望相助追夢人”的強大正能量,該集團把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提高到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上來。該集團致力于提高職工生活水平和改善工作環境,提高職工工作和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打造了集服務、管理、教育、智慧、娛樂“五位一體”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配套建立閱覽休閑室、母嬰活動室、購物便利店、回漢餐廳、健身區等綜合功能區,包括黨務服務、政策宣傳、幫扶救助、人才中心、食宿配套等服務項目。利用各民族節日,組織開展職工喜聞樂見學習創建活動,使學習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職工,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魯甸縣人民醫院:
共護各族群眾健康
走進魯甸縣人民醫院,各個病區配置休息椅、健康宣教知識資料架、微波爐、電磁爐等物品,為有特殊生活習俗要求的患者集中安排病房;在門診大廳安放“自助查詢、繳費一體機”,設置“學雷鋒志愿服務站”,配備志愿者,免費提供輪椅、推車、助聽器等,為前來就醫的患者及家屬服務,切實將患者的需求落在實處。
醫院始終堅持以各民族群眾滿意為目標,以科技興院、人才立院、高質量發展為理念,一步步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現已發展成為占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開放床位659張的全縣“醫教研”技術指導中心。醫院在各個病區都安排了一位業務素質較強、語言表達和溝通協調能力較好的護士,專職監督住院病人服務狀況,強化醫患溝通,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因素的醫患矛盾糾紛,保障各民族群眾的合法權益。
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中,魯甸縣人民醫院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秉承“以病人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確立了“以愛心、真心、細心換取患者放心、舒心、安心”的服務理念,加強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和優質護理。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魯甸縣在開展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創建工作中,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筑牢民族團結進步的政治基礎;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統攬,推動各族群眾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深入推進和諧關系共創,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強化依法治理促和諧,筑牢民族團結進步的法治基礎;全面持久深入抓創建,以點帶面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推動全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2005年、2009年、2014年,魯甸縣委連續三次贏得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集體”榮譽稱號。
昭通日報記者:陳忠華
本組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魯甸縣民宗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