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新聞 2022-10-13 11:04 來源:昭通新聞網
20世紀60年代末,身為老軍工的父親隨工廠從太行山來到了烏蒙山,我也隨父親從山西來到了云南。
工廠位于大山深處,交通不便,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除了白菜、洋芋,就是南瓜、茄子。我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媽媽設法買麥子回來磨面,媽媽常說面食養人。媽媽只有一個念頭:讓丈夫吃得結結實實上班,讓孩子吃得飽、穿得暖、不生病。媽媽使出渾身解數,想著法地把面食做得豐富多彩。媽媽做的面食遠近聞名,搟面、拉面、撈面、刀削面以及包子、煎餅、烙餅、蔥花餅……一盆白花花的面粉加上水,經過媽媽用筷子不停地攪和,再用手反反復復地揉、搓、壓、擠,沒多大工夫就成了柔軟的面團。再看面盆、筷子和媽媽的手,干干凈凈,沒沾一點兒面。媽媽把面團放到面板上再來回揉幾個回合,直至面團光滑,沒有氣泡,這就是和面的最高境界。媽媽用搟面杖來回搟壓面團,不一會兒,面團就奇跡般地變成一張薄如紙張的大面皮,再經卷、切,大面皮就變成了一根根的細面條。燒水,下鍋,配菜,放調料,撈面,一碗噴香的冒著熱氣的面條讓我垂涎欲滴。這一過程就像變魔術似的,讓我眼花繚亂,覺得不可思議。
蒸饅頭是媽媽最拿手的。媽媽不用酵母粉,而是自制發面,和面的水要溫,和好的面不能硬也不能軟,面和好后,幾分鐘后再反復揉,把面揉得非常均勻、光滑,做出的饅頭筋道,有彈性,而且是一層一層的,可以用手撕著吃。冷饅頭用火一烤,外黃里軟,又香又酥。媽媽做的饅頭成為我的主要零食。
媽媽做的饅頭不僅味道好,還千姿百態。有小雞、小狗、老虎、小貓……一個個活靈活現,蹲在蒸籠里透過濃濃熱氣好奇地望著鍋外的世界。媽媽還用紅棗、蜜餞點綴在饅頭上,與其說是食品,不如說是藝術品。
每年中秋,媽媽用做月餅的模具,讓一家人吃上自制的月餅。月餅的餡兒也是媽媽做的,有玫瑰的、白糖的、核桃的、豆沙的……
春節的時候,媽媽又開始施展她的絕活:扇形、菱形、圓形、方形、辮子形,一個個面團在媽媽的手里一倒騰,油鍋里一走,撈出來,活生生的面食油炸工藝品。把這些油食送給鄰居,鄰居嘖嘖稱贊。
媽媽耄耋之年,仍做得一手好面食。我們兄妹四人,每逢節假日,總要回家吃媽媽做的面食??磱寢屪雒媸呈且环N藝術享受,吃媽媽做的面食是一種味覺享受。大哥經常出差在外,每每往家里打電話說:“媽,我一切都好,只是想吃您做的拉面?!倍缯f:“寧舍十頓飯,不舍媽媽一碗面?!泵看温牭竭@話,媽媽總是流下眼淚……
媽媽說:“做面食要用心,不能浮躁,揉面的功夫一定要到家,一點都不能偷工減料,要揉出面的韌性;醒面的時間也得夠。這和做人一樣,經過時間的磨煉才能成熟?!?/span>
如今,我再也吃不到媽媽做的面食了,但媽媽從面食中悟出的人生哲理,已根植在我的心中,成為我家樸實、美好的家風,滋養后人健康成長。
作者:李愛慶 系海貝中英文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