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南日報
2022-09-07 17:11如今的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三角梅盛開,青花椒飄香,特色民居風貌統一,各族群眾紛紛住進新房子、過上新生活。2014年8月3日遭受6.5級地震重創的震中龍頭山鎮,已在廢墟上建成幸福美麗新家園。
團結堅韌重建新家園
龍頭山鎮有漢、回、彝、苗等25個民族共5萬多人,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的人口大鎮。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魯甸地震災區看望受災群眾,他對大家說:“黨中央始終關心著大家。天災無情人有情。老天爺把大家的家園毀了,黨和政府一定要幫助大家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7年多來,龍頭山鎮各族干部群眾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用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團結互助、自強不息、感恩奮進建設新家園,各族群眾生活方式發生新變化,產業發展探索出新方式,鄉村振興有了新愿景,戶戶安居、家家有業,幸福生活再出發。
行走在龍頭山新集鎮,一條條道路干凈整潔,一棟棟民居錯落有致,學校、衛生院、文化廣場、集貿市場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龍頭山鎮龍泉社區黨總支書記邵發平說:“龍頭山鎮首屆長街宴期間,彝家美酒、民族歌舞、回族油香及糯米粑粑等特色美食和民俗活動吸引四方賓客紛至沓來,各民族在新集鎮上一起唱歌一起跳舞,歡聲笑語響徹山谷。去年,龍泉社區被評為省級民族團結示范社區?!?/p>
“美麗新家園,幸福龍頭山,新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笨粗亦l的美麗蝶變,龍頭山鎮龍泉社區彝族群眾安金林高興地說,這些年黨委、政府帶領大家抓重建、興產業、戰貧困,取得了全面勝利,各族群眾過上了幸福新生活。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大家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發展好民族文化,搞好民族團結,同心共筑中國夢。
產業撐起鄉村振興夢
甘家寨村民小組在地震中被滑坡體整體掩埋,被稱為“地震中消失的村莊”。如今,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甘家寨新社區家家戶戶住進一層半、兩層半戶型的別墅式樓房。有的群眾利用自家小院開起農家樂、客棧,有的跑運輸、做生意,年收入最高的達到70萬元,最低也近8萬元。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處處傳唱著“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時代音符,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
光明村是遠近聞名的花椒村。眼下,漫山遍野的青花椒采收在即,各族群眾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說起發展產業的新方式,村民王云坤高興地說:“我家種了300多棵花椒樹,在林下養了4000多只椒林雞,林間還套種水果仙人掌,實現了一塊土地三份收入。去年,花椒收入有3萬元,椒林雞收入有20萬元,賣仙人果又掙了1萬多元?!?/p>
按照“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龍頭山鎮黨委團結帶領各族群眾大力發展花椒產業,全鎮花椒產業從2014年的不足2萬畝擴大到現在的6.8萬畝,年產值從2.3億元增加到3.8億元。龍頭山鎮鎮長舒超介紹:“在花椒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光明村,全村2100多戶村民中花椒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20多戶、5萬元以上的有1000多戶,花椒產業已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p>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饼堫^山鎮黨委、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團結帶領各族群眾感恩奮進謀發展,用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中,龍頭山鎮將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6.8萬畝花椒產業、千年朱提銀文化、地震遺址公園、抗震救災紀念館、防震減災體驗館等資源,努力將龍頭山打造成為全省鄉村振興的示范和標桿,用心繪就“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美好畫卷。
團結心語
魯甸縣龍頭山鎮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制定《龍頭山鎮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鎮實施方案》,深入實施“黨建+示范”“黨建+隊伍”“黨建+活動”三大行動,團結、教育和引導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先后在村(社區)、學校、站所等各領域打造13個黨建示范點,呈現出“人人在講民族團結情、人人在說民族團結話、人人在辦民族團結事、人人爭當民族團結模范”的良好局面。
記者感悟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龍頭山鎮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抓重建、戰貧困、興產業、促振興,用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幸福之花美麗綻放。(云報記者:沈迅 蔡侯友)
來源:云南日報